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3-302
请扫码咨询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前文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框架

2019-06-16

前文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框架,这个思考框架主要是在讨论一种商业上的“势差”,或许和雷军谈的“风口”是在谈类似的事情,只是我把我的思考尽量说的直白一些。在设想具体的红利领域之前,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思考框架下试着分析一下各位答主们提到过的行业:

1、金融

年轻的一代人在新颖的理财方式方面的确存在着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产业的供给方——可获得稳妥回报的投资项目——似乎依然是稀缺资源而不是过剩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似乎并不能直接促使大规模的投资获得更具效益的回报。宜信的成功似乎更多地是因其专注于小额个人信贷,找到了农民、学生、白领这样具有较稳定还贷意愿和能力的放贷对象,但追随者们复制这一能力的机会似乎不大。

2、医疗(养老)

老龄化的确是未来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个行业目前的有效需求似乎并没有被成功地挖掘。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看病和治病本身似乎在道德上已经不允许继续去强调利润了,而养老院并不存在过剩的供给,同时老人们似乎也并不喜欢去养老院,毕竟民间的道德基础还是养儿防老。我认为老人们现在表现出的最旺盛的需求是被关爱、受到尊重和用晚年时间实现一些人生梦想,无论是晨练、歌咏还是广场舞,这里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它们并不像AirBNB的民宿业务或者优步的打车业务那样容易被整合。

3、教育

我从事过大约8年的培训行业,教育问题的确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而且未来的20年都会持续存在商业上的旺盛需求。但中国教育市场追逐红利的发展瓶颈是:我们本身并不具备足够优秀和丰富的教育供给资源。我们很多大学里的老师,在学校都无法触动(或者无心去触动)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脱节严重,校园里本身并不存在学术上的“过剩”。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国民间机构组织教育资源的方式,一直都是将一些企业界的精英或者那些教学价值被校园低估的老师聘请到机构中去授课,这在未来恐怕也仍然是主要的方式。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家和优秀人才的工资将持续上涨,这类资源也将变得稀缺,所以供给上仍然不会变得过剩。在这种限制下红利很难有效地形成。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海外一些国家似乎存在着过剩的情况,所以将优质的全球教育资源整合为便利的本国服务可能仍然是未来中国教育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方向。

4、大数据

该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开放数据太“脏”,本身不像美国和欧洲有丰富的开源数据“过剩”地供给,如果仔细查看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政府、医疗机构、产业门户、教育机构和博物馆的信息开放方面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成果,你就不难知道为什么大数据在这些国家被视为显而易见的新机遇。而在如今的中国,无论是那些功能粗放的政务公开化“成果”还是中小企业艰难的信息化现状,似乎都表现出全社会还没有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所以我虽然已经投注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大数据,但我认为中国的全面大数据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阶段只有局部的小红利而没有全局的大红利。

5、各种O2O

滴滴打车的模式已经验证了,基本上可行,但我认为只是中国地区的红利并不够广阔,存在着投资过热的问题。各种点餐平台是O2O目前最主要的形式,而国内的创业同胞们似乎太强调模式,而缺乏对产业资源结构的框架式思考。中国的餐馆虽然多,但它们生产能力的闲置情况并不是特别大,因为餐饮这种行业本身门槛低所以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很繁忙,那些具有规模的企业也基本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把食品服务行业“工业化、流水线化”才保证供给和需求刚好均衡,所以其中过剩的供给情况并非常态。而需求方面,中国城市白领的收入也还没有高到对送餐费多出的几块钱不在乎的程度,所以两方面来看这里的红利基本上是假象。至于有机蔬菜这样的细分市场,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结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块只有比较小的细分市场红利的空间,不存在整体的大红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