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下午好,新媒云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B端业务的类型多种多样,只要是把商品卖给一个组织,都算是B端业务

2020-12-23

B端业务的类型多种多样,只要是把商品卖给一个组织,都算是B端业务。

那么,面对众多业务形态,我们应该怎么更快速、系统地去认识它们呢?

可以把握以下3个原则,作为参考依据。

01 认识B端业务的三个原则

1. 标准化&定制化

评价某家公司的服务到底是“标准化”还是“定制化”,有三个角度:

1)功能场景的普适性:该方案的主打功能、卖点,仅适用于个别客户,且开发出来以后,未经3个版本以上的迭代,很明显是定制业务。

如某AI技术公司,为政府提供办公大厅的业务咨询机器人,就是很典型的定制方案,不仅要匹配该办公大厅的业务范围,还要针对各种时效政策做语料更新,很难将其直接复制到其他机构客户。

2)报价方案:标准化的报价方案,一般以SaaS模式来体现,即每年/季度/月来收费费用,到期续费,中间不产生其他额外费用。定制化的业务,更多是一次性结算,分段付款,业务完成后另有需求,额外付费。

3)客户对象:标准化的客户对象,多见于中小型企业;定制化的客户对象,多见于大型企业、政府机构。

站在公司的角度,能做成标准化的SaaS业务,最好不过,一套方案卖他个几千上万家,到期自动续费,多爽?

但实际情况呢,基本上各家SaaS服务起家的时候,都是做定制的,只不过看谁选用的定制对象,更具备行业领先经验,或者标杆作用更强。

比如某公司做的业务是针对石化行业的船运、车运、仓储环节,提供标准的SaaS解决方案,但是国内石化行业以央企为主,其业态相对稳定,所谓的SaaS方案基本上是由定制方案而来的。

反过来,SaaS业务高度发展成熟后,又能向定制方向去走。典型的SaaS公司Salesforce,其CRM产品业态高度成熟,在满足绝大多数客户普遍需求的前提下,还可以将部分功能组合销售,形成更精细的应用方案。

2. 谁求谁

生意的本质就交换,看谁掌握资源,能否匹配对方需求,例如资金、流量、人脉、货源、工具等等。“谁求谁”的命题,反应了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哪方居于主导地位。

一般来讲,掌握资源的一方,天然自带优势地位,很容易做成平台业务。

站在“平台”的角度:我的客户求我办事,自然要按照我的规矩来。当然,买卖是公平的,你可以不选这个方案,甚至这个平台;同时意味着放弃了这个领域,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可能会趁机而入。

反过来,自身掌握的资源有限,则很容易陷入“求人”的状态,哪怕是平台型业务,因为你流量不行,因为你扶持力度不行,因为你运营水平太差,甚至因为你之前出现过品牌信誉危机,都是别人选择放弃你的理由。

能够敏感抓到“对方求我”的心理状态,定高价是出于本能,让利、做好服务是我的诚意。

3. 售后是否上门

B端业务的售后阶段,大多数情况是需要上门的。

上门做服务,是因为你的产品就是要部署在客户那里,肯定要现场实施和指导应用,除非是纯线上的业务类型。对应地,上门拜访有3个好处:

1)发现真实的使用状况及需求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情况是:产研团队在考虑迭代方向时,更多凭自己主观预判——也是基于自己的行业经验与产品方法论。但是真实的客户状态,会不断改变、演进,哪怕已经做好了这种信息传递的机制,还是会出现多次传递导致失真的情况。所以售后阶段,亲自上门拜访、观察,才能真正发现客户的使用状况与需求。

2)调查友商、竞对的切入状态与情报

客户除了使用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之外,肯定会使用其他业务领域的。

比如客户是做休闲会所的,除了用我的微信会员系统外,还在美团、口碑上做团购来引流,到店消费以后,会发现场地内有手牌交易系统。我如果想要进一步,做深这类客户的使用粘性,势必要调查相关产品、服务的情报,获取更多合作机会。

同样的,市面上不止我一家做微信会员系统,有哪些竞争对手在接触客户,提供了怎样的服务方案,都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这里情报,方便早做应对。

3)维系客情,强化或挽回双方信任基础

涉及到具体的人员对接,客情关系肯定是很重要的一环。

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是全凭产品、服务来打动、拴牢客户,但实际情况中,这个很不现实。

定期做上门拜访,仅仅凭印象分也能办成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客户转介绍,或者续费挽回。

当然,我肯定不鼓励“全凭客情来做生意”的策略,更关键的还是靠数据来说话。

02 B端业务的三种类型

由上述的三大参考依据,对应地,我们将B端业务划分出以下三种类型:

1. 平台型

最典型的平台型业务,如阿里巴巴提供的天猫平台,普通消费者可以购买商品,但是卖家要入住天猫,也是需要缴纳费用的。那么,天猫,在我们消费者眼里,就是一个购物APP,在卖家眼里就是一个卖货平台;反之,卖家群体在天猫平台的眼里,就是客户。

从生命周期来看,平台型业务遵循着“拉新——服务——增值”的链条,对应地产生了渠道运营、商家运营、增值服务运营这3个主要岗位,分别对新用户注册量、用户活跃和留存率、平台收入这3个关键指标负责。

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差异化的运营机制,例如通过线上社区、社群、新媒体等机制服务用户,通过内容转化用户,通过课程培训用户等,随之产生的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多种岗位,岗位名称与职责不同,但每个环节的运营目标都是一致的。

统而言之,平台型业务的最终考察目标是客户付费,而不是客户那里能挣多少钱——对方通过平台产生更多收益,当然有益于我们平台的最终目标,相辅相成。而且一般不会在获客环节向企业用户收费,它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平台抽成或其他增值服务。

例如滴滴在司机用户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平台收入;淘宝、天猫的主要营收则是来自于广告、金融等增值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主”投放广告的费用等等。

2. 服务型

我提供一款软件,或者外包服务,都是服务于客户的业务痛点。某种程度而言,软件,只是服务内容的一种载体,不代表全部。

服务型业务的运营逻辑是拉新——付费——服务——续费,由于客户要先付费才能享受服务,所以在拉新和付费的环节上,业务流程及动作,会更加复杂。

相关推荐